“人无贬基”曾是一句网络上的玩笑话,而如今正在得到印证。
2016年,中国外汇储备连续6个月减少,GDP增速略有下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全年累计下挫4434个基点,贬值近6.83%。当时,国外多家金融机构预测人民币汇率或将“破7”,一时间激起市场忧虑。尽管我国官方始终坚持“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但仍有部分人持怀疑态度,“人无贬基”这一网络词汇由此而来。
但是,与外界预测相悖,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坚挺。临近岁末,整体而言,人民币稳健上升势头不改。这一事实似乎正成为这一戏语的“最佳注解”。
首先,国际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币承受的外部贬值压力减轻。
从国际来看,此前一些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走弱的因素影响力正在减弱。2016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曾激发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担忧,部分人认为这将对中国的贸易及进一步发展形成较大冲击。此外,当时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强劲,并可能进一步导致美元升值,加大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当前来看,上述压力均有所缓解。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回暖。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回稳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前市场担忧的逆全球化风险可能带来的负面刺激。
而美元加息带来的压力也在被逐步消化。在最新的政策会议结束后,美联储在北京时间11月2日凌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1%至1.25%的水平不变。尽管美联储暗示12月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市场对未来趋势仍有疑虑。市场多有传言,称“美联储理事杰罗姆·鲍威尔有可能成为美联储下任主席”。而鲍威尔被视为鸽派,这意味着美国加息步伐有可能趋于谨慎。
其次,国内经济中长期向好,支撑人民币汇率保持坚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6.9%,超出市场预期,且为近期高点。不仅如此,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比第二产业高12.8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新动能加快成长,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8%。
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结果。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去产能、去杠杆等重点任务阶段性成果显著,产能利用率不断回升,消费的支撑性作用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产业正在孕育。
数据稳、结构优不仅提振了国内市场的信心,也得到了国际机构的肯定。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内第四次调高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预期。而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正是人民币汇率企稳、走强的有力支撑。
再次,金融开放仍在持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势头稳定。
伴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逐渐深化,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经过持续的市场化改革,当前,人民币汇率逐渐形成以市场供求、一篮子货币汇率以及逆周期调节因子为基础的决定框架,而“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政策也实现了海外产品与投资者“引进来”以及内地产品与投资者“走出去”,进一步补充可供投资的人民币资产组合。“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为人民币赢得了关键的发展契机。
根据10月18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年,人民币国际使用稳步推进,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6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市场占有率为1.68%。2016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重为25.2%,人民币已连续6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
而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强化,正是人民币企稳的“定心丸”之一。这不仅代表着现阶段的稳定状态,更意味着人民币有能力在竞争、发展过程中对抗压力与冲击,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
当然,人民币汇率在未来还可能受到各种冲击,也有可能出现波折。但是,从此前相对悲观的市场预期中“逆袭”,成功保持了稳健势头,已经证明了人民币有能力抗压,而我国经济中长期向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将持续成为人民币稳定的最有力支撑。(马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