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屿森摄影和纳澜掌傣族象脚鼓舞传习所
傣家人的家里必有不止一把傣刀,刀在傣族人的生活中除了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外,还是婚丧嫁娶、上新房等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傣族铁匠生产的长刀和小尖刀,配有精巧的刀鞘,长刀为柳叶形,尖刀为鱼肚形,钢刀美观耐用。
关于刀,在傣族文化中有很多讲究。
关于打刀和制刀,也有不少传统。
刀王与宝刀
根据传统,一个傣族村寨内至少会有一个会打刀的人。
勐远仙境景区附近的城子村里就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刀王”——波万务腊。
勐远城子村“刀王”波万务腊
他不仅是寨子里会打刀的人,还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地位非常高。
紧邻勐远仙境的城子村,被茂密的森林包围着,寨门口有一条小河流淌而过,时不时还能听到“哐哐哐”的打铁声。
波万务腊的家就在小河边上,他的工作间紧挨着河岸。
这是因为傣楼为全木结构,极易引起火灾,一般村寨中打铁的人家都临水而居,或居于村寨外围。
波旺务腊在26岁左右开始跟着爷爷学做打刀技艺,如今已经打了三十多年的刀。
他打造的刀具外观很美,特别耐用,往往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定。
波旺务腊不仅负责打刀,寨子里的村民家里的刀有问题也会拿来找他维护,请他进行修补和磨光。
波旺务腊还有一个光荣的使命,那就是看管城子村的那口宝刀。
勐远城子村“宝刀”
每隔三年,这里要举行一次祭刀节。
祭祀仪式上要杀一头白牛。
持刀主祭的人就是波旺务腊。
他也因此名声更加响亮。
勐远城子村“刀王”波万务腊
找刀王学习打刀技艺不需要缴纳学费,但是在学成之后,如果刀王没空打刀的话,那么徒弟就有义务帮助其完成打刀任务。
目前他有三个徒弟,一个在纳卡村,两个在城子村。
纳卡村没有打刀匠人,用刀都会他这买,纳卡有人来学此技艺,以后就不用找他买了。
城子村的两个徒弟中,有一个是他的侄子,今年28岁。
打刀流程
打刀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傣刀做工精细、造型独特、锋利无比,傣刀的制作都是纯手工制作,要打造一把精美的傣刀全凭工匠自身的力气和经验。
打刀不仅要讲究角度和巧劲,更要把握好火候。
(一)分钢片
一般购置而来的铁片分成不同类型,傣族村民家中常用的切菜的刀、砍柴及用于砍草的镰刀等都是用同一种类型的钢片所成。
因而在打刀时首先即是将钢片成适合打刀的大小。
(二)打刀刃
打刀的钢材多为购置,在经历第一步,分钢片之后,则将分好的钢片稍作切割,切割成相应要打的刀具的开关,并在火炉中将铁板烧红后取出用铁锤反复敲打,最终打成经过锻造后的初极刀刃。
经过以上两步,刀刃基本已经完工。
从步骤上来说,接下来是做刀柄。
但刀柄和刀鞘都可以与刀刃分开单做,一把完整的刀是在刀刃打成后,装上刀柄,按刀的形制和大小的不同,刀柄的原料有竹子、木材等材料之分。
刀柄和刀鞘费时较短,可以很快做好。
(三)做刀鞘
这是最后一步,将一些木材剖开成两半,剜成适合刀刃的形状,再合成刀鞘,用胶粘合。
目前做刀鞘的材料一般是苦楝木。
打刀时,火候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傣刀要用不同的火候,用锤的重量、角度和力度也不同,打好的傣刀还需要经过打磨、抛光,再刻上精美的花纹,安装刀把、配置刀鞘。
如今的傣刀依旧是傣族人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虽然不用再使用傣刀去与雨林中猛兽对抗,但修剪田间杂草、割橡胶等等傣族人还是更偏爱使用傣刀。
除了日常的生活和农业实用,参加红白喜事、上新房等,傣族人也要带一把傣刀。
正是对刀文化的重视,所以这里的祭刀节才那么热闹。
如果大家来勐远仙境,我们会带你们去会一会刀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